2016年9月28日星期三

【連載】德文學習血淚史 之 六:試藥危機與『性交通』的意思

在Informationveranstaltung資料發佈會派發的文件,劈頭便是『親愛的試驗對象…』
你想知道我有沒有試藥?我不直接答你,我用例子答你:
經過上網的一輪資料搜集之後,發覺此類試藥機構的活動,粗略來說可分為幾類:一是藥廠研發新藥,已經通過老鼠,猴子等哺乳類動物等等藥理學測試,進入最後人體試驗後,才可進入市場。當時就有一個實驗,開價六千多歐,依照當時匯率,港幣超過六萬元,可是藥物是用來醫治某類型腦部疾病,老實説,不要說是六萬,你給我六百萬我也不依,腦給你搞壞了,真是六千萬也無用武之地。而第二種類型是藥廠研發新攝取方法的實驗,研究新的藥物動力學,比如哮喘藥實驗會利用已經在市場出售的哮喘吸劑作測試媒介,但換上新研發的吸入器,再比較兩者在使用效果上之差異。這類型的試藥,介乎於我自己接受程度的灰色地帶中,因爲畢竟藥已經面世,肯定沒有什麽極大的副作用,但正常人走去吸這些藥,吸得多,會不會吸壞人,誰也說不准。他們還有最後一種最安全的非藥理性試驗,包括研究基因(取唾液或血液)對行為或行爲傾向的影響,或者是一些有關心理學的實驗,利用問卷查詢受試者的某一身體狀況,再比較一下基因或心理狀態等等。不過參加這些研究,報酬有限,又要經常前往診所,或者是每天要收集唾液樣本,豬頭骨一塊,不值得做。

如果想做試藥者,網上有很多途徑,最大的網站應該是這個proband-sein.de(網站截圖)

對不起,例子講解完,還沒有答到問題…不過上一篇講過,人窮,自然要出盡辦法揾真銀。所以最後我決定落場,參加的實驗,是藥廠研發藥物的新配搭,測試亞司匹靈配合維生素C會否令藥物發揮更佳效果。阿斯匹靈我不常吃,但十分清楚阿斯匹靈是不會吃壞人的,而維生素C更是營養品,多吃無妨。第一次去診所,跟他們說我想做實驗,還白癡得用英文來問,不懂德語行不行,自然招來一大碗閉門羹。因爲德語太差的人,不能簽德文寫成的法律文件,所以他們必須拒絕我的申請。過了一段時間,我又跟女朋友練習了『身體狀況德語』,學了幾句相關的德文,便膽粗粗再試一次,選定了這個阿斯匹靈實驗之後,報名,跟診所聯絡,終於成功。

成功報名,又有意參加研究之『白老鼠』們必須出席診所安排的"Informationveranstaltung",即『資料發布會』之類的聚會,還記得那天一大清早懷著緊張和害怕的心情過去(不是害怕實驗本身,是害怕自己德文差而穿煲)。領導研究的醫生派發詳細資料,並簡單講解實驗的流程。文件當中含有實驗時間表,藥物介紹,風險,法律問題等等。資料發布會之後的一日,早上要再去一次,進行Voruntersuchung,即『實驗前身體檢查』,如通過測試,不管身體狀況合適與否,即可獲慰勞50歐元,不會吃虧。測試為簡單的身體檢查,當中包括身高體重,驗血,驗尿,主要是測試你有否進食其他藥物等。

在進行身體檢查的時候,發生了兩個跟德文有關的小趣事,現在想起來都幾搞笑…

這個『實驗前身體檢查』的其中一部分是做心電圖。老實講,我以前沒有做過,但現在想回來,當然做的時候上身要赤裸,以便貼上電極。那時候我半桶水的德文,聽不明一個護士跟我說的德文:她跟我說"Bitte Oberkörper freimachen",我聽不懂freimachen這個字,面露疑惑的表情,她見我的表情,立刻跟另一個同事討論我到底懂不懂德語,似乎是要懷疑我的德語能否勝任,我當下就不知所措,因爲這個做實驗的機會,真的是不能失。幸好另外一個佛心的護士走過來,用比較慢的速度和另外一個生字"ausziehen"重新再跟我解釋。德文初學者必然都有學ausziehen這個可分割動詞,就是脫去衣服的意思,但原來freimachen,可以拆成frei和machen兩個字,英文直接翻譯成"make it free",這個字也可以是脫去上衣的意思。還好遇上有同情心的護士,否則這個經歷可能就要因爲不明白freimachen這個生字而無疾而終了。

其實英文也有一些字在理解上會有混亂。假設你是機師,控制臺叫你take off,你應該起飛,而不應該脫衣。

另一個有趣的經歷是有關面談部分的。除了確實的檢查,醫生還會在最後查詢一些有關生活習慣的問題,包括運動習慣,有否敏感,飲食習慣,病歷...最搞笑是醫生會跟你說實驗期間嚴禁進行性行為,怕藥物影響精子卵子,假如試藥者懷孕的話,可能導致嬰兒出現問題(阿斯匹靈沒有那麽厲害啦,不過就是所有實驗都要有統一的控制項…)那個女醫生很好人,知道我德文不好,特地慢一點跟我解釋所有問題,可是她提到『性交』這個字的時候,用了比較專業的叫法sexueller Verkehr,而不是比較普通的説法Sex machen(翻譯做『做愛』差不多)。Verkehr這個字,通常解釋做『交通』…我當時聽了一頭霧水,心想『性』跟『交通』有何關係呀,她可能因爲提及這個有關性的問題,所以也顯得不好意思,以爲我是中國人,比較保守。到我把兩個字連起來『性交通』,才猜到了這個字的意思是『性交』,頓悟之後覺得這個聯想十分趣怪,但又不敢笑,免得女醫生以爲我說『性交』的時候淫笑,被當成癡漢辦就麻煩…

試藥診所,其實不收病人,但是格調跟普通診所一模一樣。
一切檢查完成,最後就是簽名作實,證明你同意進行實驗,並而沒有提供虛假資料,完成後我正式成爲合法的白老鼠!

最後,經過漫長等待,終於到了開始實驗的日子。

另:由於小弟十月回港放假,本連載將從今日起暫停連載至十月尾。

2016年9月25日星期日

【連載】德文學習血淚史 之 五 :爲生計,無所不用其極——成爲白老鼠!

第一年,花了最多時間的地方,就是在大學的教學大樓裏...

學語言,有少數天才,可以很快上手,可是那畢竟是少數,我等凡夫俗子,羡慕不得。普通人學語言,就是要費神,如果你肯花心機,可以節省不少時間(如番外篇所提及的『有效時間』)。話説我第一年讀書之時走堂無數,畢竟我自己還是有把不上課的時間,安排爲自己在家自學的時間。比如說他們用的教材,入面有很多練習,我會自己先做一遍,對一對答案,有問題再問。偏偏有些懶人,回家不做功課,到上堂時逐條逐條要老師解答,幹嘛要我特地過來跟你蹉跎歲月呢?第一年學校提供的德文考試,總算無驚無險成功過關。

聽起來好像很順利,非也,如果衹是平平安安的讀德文,讀大學,沒有什麽好驚險的。回想頭一年,又要讀書,又要讀德文,還要煩惱錢銀糧草,所以第一學年完結之後,都不能鬆一口氣,放假的時間都用來打工自不待言,就算是學期中途,也要計劃怎麽賺錢。尚記得第一年坐吃山崩的慘況,帶來德國的一筆錢,很快已經開始見底,那個時候褲袋空空如也,讀書也讀得不安穩。有個朋友,他跟我在曼海姆碰面,我剛好在櫃員機提款,他在我身旁眼尾見到我提款後,戶口的餘額衹有二十歐元,他也驚嘆地問:『爲何你戶口衹有二十歐,還能生存?』

這種餐搵餐食餐餐清的慘況,德文有一個等價的説法叫von der Hand in den Mund leben,意思即是『到手立刻入口地過活』。因此我拼命想要找一份工作,可是由於不會說德語,所以機會極度有限。無助的時候,什麽工也想去做,餐廳侍應也做過三次,時薪是可憐的五六歐,人所共知的黑工價(什麽餐廳大家心照)。不過爲了準備在家附近的一家壽司店當侍應,我跟女朋友還設計了『壽司店侍應教材』,練習一下對話,令當時的『點菜德語』進步了不少,這可算是我當時唯一比較正面的回憶。可惜,第一晚憑著破爛的德文,笨拙的招呼技巧,收工的那一刻,還沒有步出餐廳,老闆問我,你還來嗎?我無奈又淡然說:我做不下去…一來每次我都抵受不住那種被壓榨的感覺,而自己無奈又真的是沒有做侍應的天分,我的『一日同事』第一晚已經埋怨我礙事…所以每次做得黑工,都會在短時間内劈炮唔撈。那天終於感受到第一年德國的嚴冬,原來特別逼人,走回家的時候,天上還飄著點點的雪花,本來風景煞是寂靜又浪漫,但是都無心欣賞,祇覺得自己十分窩囊廢,問自己爲什麽還不會好好說德語呢。這黑夜飄雪寒風輕吹的海德堡一幕可算是第一年生活的傷心印記。

白色的海德堡,可以是浪漫美景,也可以是冰冷孤寂
管你滿腹愁懷,人窮,自然要出盡辦法揾真銀。當中一個方法,乃是成為白老鼠,進行醫藥實驗…畢竟都是多年前的記憶,這聽起來似乎刺激無比的經歷,所記得的細節也漸漸褪色。幸好我東西保存得還好,可以讓我翻查一下當時自己的紀錄,再跟大家分享:

當時電車上的廣告

話說當時窮得要命的小弟於電車上看到一廣告,誠邀健康男士做試藥者,已經心中生疑。聽起來頗恐怖,好像電影The Experiment,其實這部美國電影是改編自德國電影das Experiment,而德國版本又是根據史丹福大學的監獄實驗作藍本。這個監獄實驗相信大家可能都有聽說過,而這兩部電影所敘述的都是一班心理學家希望探討一個人在給予了囚犯和獄卒的身份之後,會有什麼行為上的變異。根據歷史記載,這個實驗在某一位參與的心理學家提出嚴正的道德問題時,就已經被立即停止。可是電影就把最後的結局誇大,最後甚至有『獄卒』嘗試謀殺其他『監犯』。在這裏又不得不讚一下德國的電影,小弟看過這兩套電影之後,覺得德國的版本,雖然時間上比美國版本要舊。但德國版電影的水平,比新的美國版本來得真實,又有說服力。看美國的版本會覺得電影中的人物 心理變化實在太快,好像是爲衝突而衝突,而德國的版本,入面的獄卒和囚犯互動比較細膩,而且其中一位囚犯,即是由Moritz Bleibtreu飾演的主角,是為了讓自己有報導實驗的材料,才不斷鼓動其他囚犯的情緒。

電影《The Experiment》截圖

電影《das Experiment》截圖,主角就是他,Moritz Bleibtreu

比較這篇廣告和這兩部電影的相似之處,可能會令人毛骨悚然。不過上網查看該機構的網站,發現整個機構,有幾個散落在德國的診所,而診所只純粹通過試藥而謀利,可見肩負藥廠和試藥者之間的中介人,可謀取的差價是何其之高。當然,試藥者的酬金亦十分可觀,完成實驗之後,視乎實驗長度或者風險,可得幾百到幾千歐元的『車馬費』,即Aufwandsentschädigung,中文可翻譯成『引起不便的補償』。試想像,一個窮學生,做完一個實驗,分分鐘可以賺取三四個月的租金,雖然聽起來恐怖,誘惑還真是不少呀!

2016年9月21日星期三

【番外篇】德文學習血淚史番外篇 之 一:略談學德文的準備和時間

吾生也有涯,而德語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應該是這句説話的中文版本

用了四篇血淚史,談及自己一開始學習德文的經歷,還沒有更確切地談一談初學者如何準備學德文,今次希望寫一篇番外篇。

很多希望學德文的朋友可能會先報語言班,或者是去書局買那些『XX天學會德語』之類的書。現在我回頭總括當時的經驗,初學者不管從任何途徑學德文,一開始都需要有以下準備:

一:報讀德文課程
此點在血淚史第三篇已經有所提及。書是死的,人是生的。由於書本並非互動式媒體(雖然現在教材都附上CD,但是也衹是被動地聆聽),難以教大家正確的發音,亦不能直接解答大家的針對性問題,發音錯誤亦無人能幫你改正,所以自己想學習德文,必須要報讀基本德語課程,把最基本的字母,發音學好。還好,德語發音比英文容易,如果真的是連德文班也不想上的朋友,最少可以上網看一看相關的教學材料或影片(德語網上學習資源另有機會再談)。

香港人要學德文,首選會是歌德學院。(圖:歌德學院, Paul Hui)

二:購買一套正規的德語教材,包括練習本
小弟用過無數本教材,在中大讀德文的時間買了一本Studio D,不過貴得離譜,幾百大洋的價錢,令人卻步;到德國上課,用的是Themen aktuell,分教學用書和練習本,不過有時候練習的難度不夠,重複性略高,因此老師也偶有從Em Neu剪輯一些額外練習出來,至於Em Neu的教學用書,我沒有仔細看過,不過它的排版算是最好,沒有好像Studio D般花俏,呃墨水錢;到讀完書,一個星期上一次Volkshochschule(類似業餘夜校)的時候,就用Aspekte;考C2之前,上精讀班,用的是Erkundungen。我用Aspekte和Erkundung的時候,由於都是C1的水平,難度甚高,你肯做練習,不管用什麽教材,都一定有所裨益,不過Aspekte系統比較清楚一點,Erkundungen的鋪排則十分依賴老師的教學,自學未必合用。由於不同時期我都用不同的教材,難度不一,加上傳統教材說穿了都是大同小異,我難以推介某一套特定的教材。但如果我必須作出選擇的話,我會推薦四平八穩的Themen aktuell,畢竟這套正規教材歷史悠久,經過專家們多年精煉,内容肯定適合大部人,而且Themen aktuell也有内地出版的複印本,價錢廉宜,可以到樓上書局尋寶。
在學德文語法的同時,應該也學一些“硬功夫”,比如打招呼,數字,時間日期,自我介紹等等,否則學了一段時間德文,也不能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可能會很沒趣。用練習本既可充實基本功,又可以印證所學。
Themen aktuell 封面 (圖:Hueber出版社)


三:購買語法書
由於買語法書,屬於一個十分重要的題目,我希望將來可以更加詳細講解一下,所以在此先不談。

四:購買或準備一本德語字典
一開始可以用德中或德英,到有一定程度以後,一定要用德德字典。至於你喜歡買傳統紙質磚頭字典,還是買比較輕便的電子詞典,或是免費的Apps安裝在手機,或是直接用電腦用免費的網上詞典,則是任君選擇,這取決於個人喜好和學習環境。

字典不一定要買,免費也可以上網查(圖:duden.de)

五:準備一本德語筆記簿
德國做生意的人,常説一句話:通電話的人,輸;寫下來的人,留。學德文一樣,不把自己學過的東西有系統地寫下來,不但不能鞏固所學,更難在往後需要的時候快速勾起自己的記憶。一如字典,大家可根據個人喜好和習慣選擇不同大小格式,或是電子筆記本。我個人有兩本筆記本,一本用OneNote作記錄媒介,另加一本可撕頁A4普通格仔簿,寫好的東西可以撕出來,分類放入文檔中。
準備C2考試的時候,也有在OneNote開一本新的筆記簿作記錄,比如說在德語之聲找到的好文章

講完準備方法,也需要談談『學習時間』這個問題。大家常常提出“從A1到B2需要多少個月”之類的疑問,這些問題都不好答。一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語言天才…看過一部有關天才的紀錄片,有一個患有自閉症的英國天才,七天就學會了相當困難的冰島語,還用冰島語上電視接受訪問…;二來問題的重心其實落在『有效學習時間』上。就這個問題,我近來特地打聽一下,很多學習過德文,而又達到C1程度的朋友都說,一個正常人應可在一年之内,從零基礎達到TestDaF過關的水平(TestDaF是類似IELTS的德文版本,合格的話,可以入讀極大部分的德國工科大學課程,水平大概等於CEFR C1)。這個一年之期,我不懷疑,問題在於你每天能夠花多少有效的時間來讀德文呢?而爲什麽我經常强調『有效』二字?因爲你花在德文的時間,不是時時刻刻都對你的學習有所助益。舉個例子:你可以上語言班,每天上夠四個小時,但是課堂多是聽老師的解説爲主,跟其他水平相約的同學練習會話爲副,真正能夠靜下來消化一下,做練習,溫故知新的時間其實不多,如果你一心以爲自己上課的時間夠多,而不通過多樣化的練習鞏固所學(比如做教材入面的練習,閲讀有深度的文章,查字典,作文…),你花在上課的時間和心機,都會大打折扣。

根據CEFR估計的學習時間,用英文和德文作比較(圖:編輯自www.inlingua.edu.sg)

語文其實就是講花的真功夫有多少,根據CEFR官方的説法,TestDaF等級4過關,等於B2至C1的水平,倘若你要穩穩陣陣取得C1程度,則最少要纍積800學時,如果你全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都讀德文,每天也要花超過兩個小時的時間來讀德文(雖然我十分懷疑這個時間的標準,我個人覺得定得略高)。這時間需求對於不是全職學生的人來説,十分嚴苛。那些把“我想到德國讀書”掛在口邊的朋友,如果真的是想用德文來讀書,口響響是很難成功的,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引以爲鑒。

2016年9月17日星期六

【連載】德文學習血淚史 之 四 :但我答應,我永不要重複犯錯?

小弟所讀大學之圖書館:留意到嗎?圖書館門外,面向科學大樓,有一座拱門,用途不明。人家說中大烽火臺萬萬不能穿過,一過就無法畢業,我中學時期無知,在烽火臺留影之時,就已經穿過一次結果?讀了一年就Quit U。大學讀書三年半,每次要進出圖書館,上德語課,絕不敢再以身試法,還是繞道比較好,衰過一次,不能不信邪。
還好,學業方面,這邊大學課程的頭一年,根本上就是重複在中大的内容,而且感覺程度比香港的略淺。所以每天可以花很多時間讀德文,這個優先次序,我自己一早就排定,而學校也不會讓你有其他想法。我報讀的課程是先英後德的,即是頭一年所有課程用英文授課,第二年往後,就會跟德國學生融合,自然所有課也必須用德文來上。爲此,學校安排了極度密集的德文課程,差不多每個禮拜都有兩三天要上三個小時的德文課,這段時間確實令所有國際班學生身心俱疲。而對我而言,最難受的時間,是在上某些老師的課堂中渡過的,因爲她們不僅不喜歡解釋語法的用法和意思,還很喜歡鼓勵(甚至逼迫)學生對話。她們的教學宗旨:語言就是說出來的。無可否認,她們的說法有其道理,但是我覺得太極端了。而且班内幾個比較喜歡吹水的學生,也很容易壟斷整個課堂,其他學生就變成聽衆,觀賞那幾個明星的表演。有幾個西班牙來的學生,他們可能天生就比較熱情奔放,在初級班的時候,已經出口成…嗯,不能說出口成文,因爲他們說的德語,衹是單字的堆砌,不管德文語法,語序,變格,變位等對錯,把一堆字硬推出口,連珠炮發,速度十分驚人。你不諳德語,還可能以爲他們是德文高手,可是句子錯誤之多,實在令當時尚爲初學者的我亦慘不忍睹。他們説話的時候,我衹能雙手掩面,好像看恐怖片般,偶爾把手指略略打開,偷偷看看他那慷慨激昂的演説…德文有一字,稱之爲Fremdschämen,極傳神,但難以翻譯,有高手在此的話,勞煩翻譯一下。

上圖就是我的初級班西班牙同學,每次説話的情況...


偏偏老師對這些學生甚是欣賞,也甚少糾正,深怕批評得多,要負上殺滅學生動機的罪名,這是很多德國老師的大忌,犯不得…這裏又有一個具有爭議性的題目:到底初學者應否多講呢?語文確實是要多聽多講,不要怕犯錯的,但是如果你一錯再錯,練習一些錯的東西,又對學習有無助益呢?就有如用生果刀砍樹,管你練到大大隻,臂力驚人,又如何?

學一種新語言,猶如學游水:游泳有一個科學界和運動生理學得出的既定最佳姿勢,能夠用最少的動作和力氣,達到最高的速度。聽説大部分游泳教練都不喜歡教那些略懂游泳的學生,因爲他們自己摸索出來的姿勢,很大機會不是最佳的姿勢,結果他們在水中用自己的方法划呀划,水花四濺,覺得自己奇快無比。花了好多時間練習,但結果還是沒有進步;其他完全沒有學過的同學,一開始就無依無靠,毫無頭緒,衹好緊跟教練的方法,擺臂,擺腿都嘗試依照最佳姿勢來做,一開始姿勢還沒有習慣,相應的肌肉也還沒有適當鍛煉,力弱,不協調,速度自然十分慢。可是日子下來,姿勢掌握得好,肌肉開始有力,衹要用力得當,可以游得比亂划一通的快。總括而言:前者事倍功半,後者事半功倍。學習,就是要求對,不是要求快。我自己是比較傾向先學會姿勢,再練好速度。如果用游泳教練作個比喻,鼓勵對德文基本語法沒有完整認識的學生不斷交談,不就是把學生都抛下水去,然後站在池邊說:游吧,游泳技術就是游出來的…

尋回當時的照片,有一堂老師教的東西十分有用,抄寫不及,所以需要出動相機...

面對這些『正能量』老師,我有兩個解決方法,第一個是走堂,走不得的,就用第二個方法:睡覺(好些時候是不自主的),害得老師就算不記得我的名字,也會問其他同學“喂,那個經常睡覺的同學今天不來了?”還好,起碼老師會問起我…唉,我確實不是一個好學生。現在回頭看,就算課堂如何沉悶也好,走堂還可以,其實真的不應該睡覺。可是我很固執,對『教』與『學』有非常挑剔的看法,就有如一男一女相識相愛,離離合合,膚淺的人傾向如此評論:那個男人很壞,那個女人是狐狸精等等。於我看來,一段雙向的關係,不在雙方是好是壞,所謂冤豬頭都有聞鼻菩薩嘛,這祇是一個『兩者如何配合』的問題。屬於什麽類型的人,自然會喜歡什麽類型的老師。從小我已經對有系統性,邏輯性的課堂有比較大的興趣(典型理科生),學習的速度亦比其他需要多記憶的科目(如中史)要高。有些語言天分高,記憶力比較好的人,你跟他說A就是A,B就是B,他可以給你記住,用到底,那麽老師給你詳細解釋也衹是浪費時間。從幼兒園學習第一個英文字母起,已經好討厭英文,學英文學了十幾年,還是祇學得半桶水。現在我們都是成年人了,如果你現在要我像小學生一樣,上課跟大家輕鬆聊天,愉快學習(當然你不能跟小學生解釋什麽叫可分割動詞),把德文再用這個方式重新學過一遍,不如一槍打死我。


2016年9月13日星期二

【連載】德文學習血淚史 之 三:化身“留德華” 和 死淨把口的真正意思

德文的發音,算是容易學(圖:歌德學院)

這個中大的課程如果用CEFR的分類,估計是屬於A1水平的課程。我一向覺得這個等級制度有一個問題:它不能獨立地描述一個人的不同能力,不但是讀寫聽説這個分類,語言還有很多不同的範疇,比如說語法,詞匯,句式等,而每個階段,都可以有不同的強弱項…
這個“初學者”等級的課程有一個極重要的功能:讓大家可以學習德文的發音系統,這可說是我在這個課程内最重要的得著,因此雖然我有時候認爲傳統課程未必照顧到所有學生的需要,我還是極度强烈建議初學者通過基礎班,把德文的字母讀法和發音系統快快學好,而這不是自己看書可以看回來的,老師的真人發音永遠是最容易跟隨。

在上這個基礎班的時候,幸運地我覺得德文的發音頗容易,一來他跟普通話拼音有相似性(比如説轉元音ü的讀法就跟普通話的韻母一樣),而且響音都是發同一個音(這其實也屬於膚淺甚至錯誤的認知)。當時女友家人從德國來港探望,順道一家人旅行一下的時候,知道我在讀德文,也帶了一本德文童話書給我當作手信。我當時根本就不懂得書入面那些生字的意思,但是上了基礎班,知道字該怎麽讀,就一字一句根據德文的讀法慢慢朗讀出來。雖然身爲初學者,會常常用英文讀法讀錯那些轉元音,即äöü等字母,但是我當時已經覺得真的好神奇,爲甚麽我才學了幾堂的德文,就可以大概朗讀一本童話書入面的内容,而其他人又能夠明白我在說什麽(唯獨是自己不明白)。自此我就算遇到不懂的字,都會用比較調皮誇張的德文讀法讀上一次。有時候我直頭不管那個字是德文,英文,到底有沒有正確德文的讀法,也會玩著玩著來讀,竟然也把一些德國人口音玩出來。

提起童話,不得不提的是格林兄弟的小紅帽,經典德國童話

到往後來到德國,竟然能夠騙得上幾個德國人,以爲我是在德國長大的”華二代“…且慢,我不想自誇,沒有口音,衷心跟大家說,這不是值得自豪的東西,這反而是一個詛咒!因爲這個所謂的華二代假象,往往在幾分鐘的對話後便會灰分湮滅:我雖然沒有典型的中國人口音,但是在超越自我介紹,簡單對話的層面之後,很快便會因爲犯上語法或是用字的錯誤,因而立刻穿崩…老實說,一個初學者如果沒有口音的話,跟粗心的德國人溝通是特別痛苦的。因為德國人有時候會比較小心,不會因為看見你是外國人的外貌而判斷你是德文的初學者,大家都知道,德國的文化多元性高,有很多在德國出生的非德裔人士,他們不是白種人,但是是土生土長的德國人。所以唯一給他們分辨的方法就是通過你的德語水平(可是到此時此刻還有德國人一看見我中國人面孔,不聽我說一句話,就立刻跟我說英文...)。如果你的德語水平其實很低,最好不要花太多心機,嘗試把自己的口音完全糾正過來。

有看足球的朋友都知道,德國球員奧斯爾是德國人,但是有土耳其家庭背景和血統
(Von Steindy (talk) 11:56, 27 June 2011 (UTC) - Eigenes We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5633277)

雖然聽起來很反智,但是自己的經驗卻是如此:有些德國人在聽你說了幾句德語後,因爲你沒有重的口音,便以為你是這裏長大的本地人,便有可能會完全不照顧你的德語水平(這是無心之失),一輪嘴口沫橫飛地想跟你痛快暢談,初學者自然不能理解。這個時候你要堂而皇之地跟他說明:雖然我的口音不是典型的中國人,但是你說得太快了…我還是德語初學者,可否說慢一點?可得大費周章。其實如果講者口音不影響溝通,我覺得有口音正常不過,甚至覺得幾可愛,畢竟這是一個人出身的印記,自然地顯露出來,並無不可。

我是在一零年Quit中大到德國讀大學,開始做”留德華“的生涯。當時也有很多考慮,不過還是很快下決定…如果扯到“應否到德國讀書”這個世紀命題,恐怕需要寫一篇洋洋灑灑的萬字長文,網上也有很多朋友分享過自己的經驗,所以在此不談。最重要的是,我的學習德文之路,在半年之後就接到去德國的國土上面。
無可否認,在德國學習德語,肯定比身處其他地方快,但也十分痛苦,因爲這無疑就是把自己抛到冰水當中,要麽你就凍死其中,要麽你就脫胎換骨地爬上來。第一年其實就是花了來出盡全力學德文,感受一下德國的生活,可是一年過去了,根本還未有能力流暢地講德文。而德文能力不足,不是一個獨立的語言能力問題,而是會確切地影響到生活每一部分。我記得在入學注冊的第一天,學校登記處的小姐就用一個冷冷的“Nein”字去否決我那句十分有禮貌的"Can you speak English?"。而當初我住在海德堡,每日要乘電車火車到曼海姆上學,聽不懂班次變動的廣播或是看不懂告示牌上的提示,就會令人呆等幾個小時,或是錯誤地乘上一班通往月球的火車…

undefined
DB, Deutsche Bahn,德國鐵路,極大部分學生都對德鐵又愛又恨...

不過最令人難受的,是理解和表達的巨大差異。日常生活的閲讀和聆聽,内容上我有很大部分是明白的,可是我就總是說不出口。讀書從來都不是我的强項,考試成績也是十分一般,唯獨是會考和高考的中文説話這一份考卷,小弟可以力爭到難得的5*和A的佳績,即是假設在香港我要用廣東話跟一百個人討論的話,我有機會可以拗贏九十五個人。可是來到德國的第一年,我就意識到從暢所欲言侃侃而談到近乎有話說不得那巨大的落差,感嘆地說:『死淨把口』這個講法其實是錯的。能夠有把口可以用,不能說是『死淨』,因爲一條三寸不爛之舌可以帶給你很多好處。沒有『把口』可以用,任你滿腦子多少驚爲天人的想法,表達出來的句子比一個在牙牙學語的兩歲小朋友還要難理解,才是比『死』更難受。

這一個障礙性的時期,可以令人十分沮喪,學德文的朋友務必記住,每個人一開始都有一段“撞墻期”,爲時大概一年左右,長度視乎學習的密度和語言能力而定,這一年内,任你花多少力氣,你都發覺自己組織不到一句令自己滿意的句子,每說一句話都會犯很多錯誤(不是不自覺地犯錯,而是犯了錯誤之後,你立刻都自覺),這往往令人感到十分泄氣,不過不管多泄氣也好,一定要堅持下去(先繼續多讀文字,繼續聆聽),一跨過了這個撞墻的階段,往後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而第一次跨不過這幅墻的人,往後學習的動力很容易會點滴溜走,真正去定義一個“懂得說德語”的人,他不得不先成功跨過這一條綫。這條學習難度的曲綫,每個人都不同,而每個人最强的範疇,也可以不一樣。再深入談下去的話,便是講學習德文的技巧,要往後另開技術文來集思廣益才行,在此主要想鼓勵正處於這段不得寸進,“Kick住Kick住”的階段的朋友,不要放棄,是如此容易的話,小弟便不會叫這個連載系列爲“德文學習血淚史”了!

2016年9月10日星期六

【連載】德文學習血淚史 之 二:中大流的第一滴血

Der Die Das...德文有三個"性"

前言:第一篇“德文學習血淚史”勾起好多跟德文持續戰鬥中的朋友的興趣,所以有幾位朋友特地問我幾條有關學習德文的問題,比如:從某水平到某水平需時多久?學習德文有什麽心得?有什麽經驗之談?...這些問題我都會在這個連載系列提及,或者是另外開一個番外篇來回答,如果還有其他問題的話,歡迎在此或到石賈墨Facebook留言!

在中大的課程,作爲初學者,學習目的一律都是應付打招呼,自我介紹這些日常可能遇到的情景爲主。首要任務當然包括字母,發音這些極度重要的元素,而有關文法的主題就是系動詞的變格(即sein,英文的be),幾個簡單的動詞的變格,代名詞,詞的性。另外也會談及德國這個國家,有什麽文化特色,有什麽典型(Stereotyp)之類。比如說他們都會談及德國人喜歡吃香腸喝啤酒這些老土到不能再老土的德國人特點。
9Gag有人上網找"The most german picture ever",得出此圖,小弟都十分滿意...

我還保留了當時的考卷,原來我的考試成績不錯,差不多有九十分,現在翻看考卷,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不過我現在覺得,原來這份卷難度也不低,最後還有“作文”題,要寫一個互相介紹的對話,驚訝當初原來學得那麽深入…

考卷其中一頁,要做變格Konjugation...當時sprechen這個動詞的變格做錯了...

當時老師講過,德文的性(Genus)包括陽性,中性,陰性,是一個德文相對英文來説特有的文法(當然其他語言也有性別,比如說法文,雖然沒有中性,但也有陰陽之分)。他説記好詞性,沒有方法,唯一的方法是嘗試記憶,然後你會發現,過不了幾天,你要不忘記了,要不記錯了…不打緊,再記過,然後再錯,再學。如此重複三幾次之後,你就會自然而然記得這個字的性。他當時說這一句話的時候,我不以為然,現在才知道他所言非虛。到現在考得到C2考試,上曬岸,我還是要不斷跟詞性搏鬥,差不多在每段簡單的對話當中,都會懷疑自己將要說的某一個字的正確詞性,是否確實是心中所想的性…所以說德文把我搞成一個典型的男人,滿腦子也是“性”(唔好意思,爛咗少少)… 他之後也有跟我們分享一個小技巧, 可是這個小技巧其實十分膠:他說有人喜歡把德文生字的詞性用螢光筆表示出來。比如說陽性就用紅色,中性就用綠色,陰性就用藍色。這個技巧我一開始有嘗試用,但很快我便放棄了,根本不切實際,先不説你要每年要花在熒光筆上的支出會令你破產,更不切實際的是,你沒有這個心機每幾秒就劃一劃綫。還好他當時也說“有人”認爲這個技巧有幫助…看來他這個德文老師也老早便把這個所謂的技巧拋諸腦後。

自己一開始寫的筆記,還能夠看到所謂熒光筆學習法的痕跡

當我嘗試了這個顔色記憶法而失敗之後,我對於掌握學習德文的小技巧,有更深刻的體會,開始花時間去思考,什麽方法對於學習德文,如說記憶詞性,會有幫助。我很快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必須要學的是詞尾判斷規則,而其他沒有規則可學的,便要用某些通用的學習技巧,比如名詞視覺化,去幫助記憶。往後我跟其他人分享學習經歷,或者是跟其他人補習德文的時候,也必定會强調尋找自己學習模式的重要性,然後分享自己的方法,供其它人參考,我深信衹要你給初學者一個約略的概觀的話,每個人都很容易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技巧。

還有一個畫面,對我往後學習德文有很大的影響,當時的情況現時還歷歷在目…

好記得當初用für這個介詞(類似英文for)的時候,如果後面的字是陽性的話,冠詞要從der轉成den。這個規則根本就不複雜,我一開始就已經記得很熟,每次說für的時候,後面都記得留意冠詞。不過老師當時不肯解釋,他説:這個叫Akkusativ,初學者不會明白的,你還是省一口氣吧。到底什麽是Akkusativ,爲什麽冠詞需要改變串法等等問題,現在的我認爲,其實都很好解釋,就算是初學者也可以一窺究竟。可惜的是,這些很基本的問題,他都因爲我們是初學者,而不願意多作解釋。

冠詞變化表...身爲初學者,沒有人展示和解釋這個表給你聽的話,當然很難理解

我學習德語的頭一兩年都遇上這個令人懊惱的挫折:沒有人跟我解釋到底這個文法是怎麼去理解的,背後的原因,操作的方法,有什麼例外,統統都不明不白…變相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並且需要記憶很多很無味乾燥的規則。而我自己由於是讀理科出身的,都喜歡問為什麼。問不到原因的時候,我會很煩躁,而且有時候因爲死記會令人不耐煩,也就根本記不住。無可否認,語言有些時候是不能解釋的,我稱之爲“小明問題”,你問爲什麽德文有比英文多四個字母,不是三個,不是兩個,我不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就好像問小明爲什麽叫小明一樣,答案永遠祇能是“因爲小明叫做小明”。但是在“小明問題”之外,其實有極大的空間可以去理解德文這個邏輯性如此高的語言。可惜,很多老師都把很多有意思的問題歸類成小明問題…這段時期對於我往後對學習德語的看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初學者一定要問自己的問題:作爲初學者的我,應不應該學習所謂的高階語法呢?這個語法本身有多難,我應否深究下去?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經歷和看法。我自己學德文的時候,會特別留意文法在學習語言的重要性。不過這個題目是後話,容後再談。

2016年9月7日星期三

【連載】德文學習血淚史 之 一:A1C2馬拉松的開始

位於Freiburg佛萊堡的歌德學院

上兩個星期,我在德國完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里程碑:應考歌德證書C2分級考試,或稱德語大文憑Geothe Zertifikat C2: Großes Deutsches Sprachdiplom。如果幸運之神有一路眷顧,讀寫聽説四份考卷都沒有失手的話(其實考試的時候感覺也穩妥),便可成功過關。這也是我久未更新博客的緣故。

這是登峰極至了。多麽有霸氣!

如果學習德文是一場挑戰體力的馬拉松,這個考試可以算是終點,最起碼對於我這個工程師而言,語言從來都不屬於强項,德文這個副業能夠去到這個高度,實在是超額完成。爲什麽我稱這個考試爲馬拉松終點呢?這個考試,是現有分級制度(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CEFR,通常分成六個等級,從A1到C2)最高等級的考試。完成了這個考試,人家會說你的語言水平“近乎”母語人士。想超過這個水平的話, 便要跑去讀大學的日耳曼文學學位,這已經超過一般德國人擁有的語言水平了。

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用來描述語言水平
維基百科有歐盟對於這個語言水平的描述,我轉載一下:能夠輕易理解任何吸收到的訊息,並且針對不同書面或口語來源做出大綱、重新架構不同的論點,提出的表達,自然而非常流暢,緊緊地抓住語言最唯妙唯肖的部分,更能在較為複雜的場合上辨別專業上細微的意涵。

聽起來好像十分架勢堂,這個描述不是給我用來曬命,而是給我寫這篇學習德文過程的文章一定牙力。我自己對於學習德文所持有的觀點,有一定爭議性,不接受我觀點的朋友,起碼要接受我得到的C2證書的事實。當然,人在高處,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雖然這個描述聽起來擲地有聲,可是相對一個母語講者,或者是對語言確實有深入認識的朋友,我的德語水平還是屬於凡凡之輩的水平。說到底,我不是專家,德文對我來説最終極的身份,也跳不出溝通工具這個框架。我沒有讀過叔本華,沒有讀過康德,沒有讀過席勒,也沒有讀過歌德。很多朋友讀語言專業的,學的語言既廣且深,就是考試當天看見其他考生的語文能力(他們德語不一定比我好,但是能操四五種語言,每種都有近乎C2的水平),就令我膛目結舌。

不過,爛船都有三分釘,我雖然認爲自己德語的綜合水平,不會因爲擁有C2考試證書而有何保證,但我很清楚自己相比大部分德國人,也有一定長處:我對文法的理解,肯定比非德語專業出身的德國人好。這個很容易理解:打個比喻,我叫你解釋廣東話的文法,音調,如果你沒有學過的話,自然也不能解釋。學習外語,其實本身就要對這種語言有超越性的理解。

重回正題, 讓我開始寫一下自己學習德文的生涯吧!
時光回到大約七年前:在二零零九年,我考完了高考,考進了中大讀書,在宿舍認識了一個來自德國的女生…我不是票王鄺神,想寫的是祇學習德文的歷程...不過第一個接觸德文的原因,還是因爲追女仔。追得女仔,自然要面面俱圓。當時我在第二個學期已經跑去找中大的入門課程來讀。老師是一個挺有威嚴的中年人,在基爾(德國最北部的城市之一)讀過書。
Kiel基爾(利申:小弟沒有去過)
畢竟都是六年前的故事,有關老師和學習過程的點滴,我都接近忘記得一乾二淨。祇有幾個畫面和幾句老師講過,後來又得到驗證的説話,留在記憶深處。